航天日 • 回忆(一)| 光荣使命 不懈追求!实录“东方红一号”背后电源人的故事
2020年4月24日,我们将迎来第5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而设立的。作为中国航天的重要参研单位,十八所为“东方红一号”提供了可靠电源。空白的起点,简陋的设备……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智慧与汗水,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中国开启了太空时代。
今天,让我们跟随十八所“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代表、“东方红一号”研制团队老前辈熊长鑫,一起走进那段激情难忘的岁月。
光荣使命 不懈追求
作者: 十八所退休职工 熊长鑫
为功业奋斗,从未有人叫苦。在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大家一同参战,上上下下齐心干,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新电源,为项目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说起“两弹一星”,这与我们所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知道,我们为“两弹一星”提供的11种电池组均荣获国家科技大会奖。第一颗空爆原子弹,第一颗试爆成功的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飞行导弹,第一颗空爆氢弹,这些型号的电源我所均参与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全部电源(不包括火箭)均由我所研制提供,其采用的全密封锌氧化银一次电池组随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当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先后发射了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十八所作为我国第一家电源研究所,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技术最为先进,早在1963年就最先成功研制了军用锌银蓄电池。因此,卫星设计院在分配蓄电池研制任务时,直接联系我们研制卫星用锌银蓄电池。
接到任务后,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在当时的第四研究室组建了651工程课题组,积极开展研制工作。为了能够按时研制卫星用全部配套电源,全所上下一心、大力协同,研制团队狠抓质量,方法对路,大家自觉做好各自承担的工作。
当年,主要研制任务的成员有室里的技术领导张淑玲、王宝良,行政领导林治国,工程课题组技术组长王子青、技术副组长赵宗榕、行政组长孙桂珍,去酒泉发射场保驾的刘国新,还有王春荣、唐福良、侯文斌、王世达、王正梁、沙领弟等同志。我们大家拿出了冲天的干劲与热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工作,成功攻克电池密封使用等技术难关,最终按时提供了卫星的配套电源。
还记得在1970年4月24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第二天到了所里,全所上下都特别高兴,大家兴高采烈地聊着卫星的话题,言语中充满了骄傲。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人都上街游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1999年9月18日,我作为所里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代表,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召开的表彰大会。这是咱们所全体科研人员的光荣,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参研“两弹一星”中表现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永攀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从1949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以后,经过这么多年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国家才取得现在的卓越成就。看到国家在载人航天、嫦娥登月、还有计划构建的天宫空间站方面的进步发展,看到我们所多次参与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我真的万分骄傲自豪。
我想,不管什么时刻,我们都要发扬“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昂的斗志拼搏在科研生产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研究所的兴旺发达做出贡献。同时,希望年轻人不懈奋斗,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促进我们电能源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