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改变人类文明的最美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整合了四条彼此独立又浑然一体的方程式,揭示了电、磁、光的内在关系,为现代电子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物理学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物质的各种相互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应该是统一的。
麦克斯韦方程组
正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所衍生出的庞大电磁学科专业谱系,国家在本世纪之初组建中国电科,完整保留了军事电子工业核心科研力量,打造了一个从基础材料、芯片和元器件到整机装备,再到系统集成的较为完备的军工电子企业集团。
成立中国电科背后的深层指向,就是要把繁多的电子信息专业方向统合起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面对体系聚优、融合赋智的时代要求,新一届党组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转型,深化“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努力塑造要素叠加优势,加快建设内外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能力体系,吹响了内协同外联合办大事的“集结号”。
(一)
回溯我国军事电子工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广大科研院所在国家战略的统一指引下,将人才、技术、能力的火种撒播四方,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任务作出重要贡献,以团结奋斗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
1960年1月,设在12所的半导体研究室(1956年3月设立于正在筹建的11所)由一机部决定,改名为第13研究所,继续扛起新型尖端半导体技术研制重任;
1969年12月-1970年8月,王小谟在内的三批近千名14所分迁38所人员,放弃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的大城市,奔赴大山深处的贵州都匀,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38所贵州都匀旧址
1978年1月,28所从锦州迁往南京,14所将南京卫岗分所的475名干部以及全部土地、建筑调拨28所,有力扩充28所规模和技术力量;
1989年8月,国家为强化半导体产业前瞻布局,推动24所无锡分所与无锡742厂合并成立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90年代,华晶集团成为国家微电子工业的“南方基地”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黄埔基地”,这也是58所的前身。
……
正是在一个个研究所“不计得失”、一批批老前辈“说走就走”的决然中,我国军事电子工业布局因时、因势、因地优化调整,从零散走向完备、从低端走向高端、从脆弱走向强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集团47家科研院所,乃至电子信息行业本质上是一个整体,胸怀大局、守望相助,团结起来办大事才是电科人与生俱来的本色。
(二)
中国电科的根脉,深植于共和国最艰苦的创业年代;中国电科的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今天,我们不仅要为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更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最高水平的科技竞争。新质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强团结协作、推动要素叠加,别无选择,亦无退路。
务期必成的使命任务不等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关键时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也更加迫切,集团“为国铸器”任务规模体量大、参与主体多、复杂程度高,非集中全社会优质资源力量不能如期完成。
体系化智能化机遇不等人。万物智联时代,信息数据的交互连通前所未有,体系与智能的“乘数效应”正以指数级加速重塑产业格局,必须坚持打牢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加快打破各类“烟囱”和“孤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系统集成融合、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不等人。电子信息行业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加速向龙头企业集聚,“大者愈大、强者恒强”的特征愈加明显,市场不会容忍资源分散与内耗竞争,要么主导生态,要么融入生态,要么被无情淘汰。
融合创新的趋势不等人。军工电子领域,横跨通信、感知、对抗的交叉融合势不可挡,串联器件、整机、系统的链式突破层出不穷,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断突破边界、突破定式,才能触发“涌现效应”、赢得战略主动。
(三)
自2023年10月提升战略能力研讨会召开以来,全系统以提升政治能力为统领、以提升战略能力为重点,聚焦“一巩固三做强”业务布局,持续深化内协同外联合,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网络通信、电子对抗、产业基础等领域技术共研、能力共建、资源共享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低空经济、汽车电子等领域“朋友圈”“生态圈”逐步壮大,集团各类要素配置的战略导向更加鲜明,体系化智能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九三阅兵电子对抗和信息支援方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集团必须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以更加创新的思维引领发展、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转型,凝聚起一切智慧和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加强专业要素统筹,凝聚网信体系合力。深刻洞察用户需求,立足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电子对抗等领域技术优势,成体系深化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构建跨域贯通融合的技术体系,强化面向多元场景应用的技术组合供给能力,筑牢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与指挥控制、网络安全等技术深度融合,赋能体系效能跃升。
——推进组织要素联动,构建协同治理体系。聚焦要素战略统筹,进一步强化技术决策与管理决策耦合协同,大力探索跨法人的创新协同组织建设,持续深化拓展市场、能力、技术等各类协同。加强主业管理与分工定点,稳慎推进成员单位管理关系优化、差异化授权改革,强力推进一体化穿透式管控,进一步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水平。
——加快创新要素融合,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建强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高校、国家实验室等优势力量,聚力攻坚培育更多根技术、根业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统筹用好内外部投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培养一批跨学科理解能力和大兵团组织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着力实现要素全球化配置。
——深化产业要素协同,营造开放包容生态。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围绕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等领域,探索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联动,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聚焦低空经济、数据要素等领域,内聚外引优质资源打造发展新动能。
——优化资本要素配置,建强战略投资体系。发挥战略投资“杠杆撬动”和资源整合作用,积极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强上市公司平台,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原始创新支持体系,加速各方面资源向战略主航道集聚。
中国电科用电、磁和光书写的传奇,永无止境。未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科技之巅,更是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非平川坦途,唯团结奋进可抵彼岸;非一力可成,唯同心同行可破万难。让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团结一致、踔厉奋发,以要素叠加磅礴合力,破技术壁垒、筑战略优势、赢发展未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共同书写服务强国强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电科新篇章。